今年初,國家能源局確定全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目標為14GW,其中分布式光伏項目8GW。然而時近年末,光伏裝機量并不樂觀。據光伏行業專家透露,目前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量約4GW,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量距離目標則更是“差得遠”。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袁睦然認為,融資難、項目收益不穩定、建筑屋頂難找等多種障礙都影響到上半年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開發。
為破解制約分布式光伏發展的難題,今年8月4日,國家能源局在浙江省嘉興市召開全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應用的現場會,推廣“統一資源、統一規劃、統一服務、統一標準”的嘉興模式。
今年9月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對于分布式光伏政策進行進一步改進,例如規定利用建筑屋頂及附屬場地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項目備案時可選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或“全額上網”中的一種模式,擴大了補貼范圍。
受上述政策引導,下半年國內分布式光伏建設加快推進,光伏開發企業對分布式項目的熱情也在不斷升溫。盡管如此,距離完成全年建設目標仍很遙遠。業內人士指出,分布式光伏發電要加快“落地”,必須跟建筑結合,走光伏建筑一體化的道路。
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是將光伏組件作為建筑材料而成為建筑有機體的集成技術。該技術可使建筑實現多功能化,不僅能實現系統發電,緩解供電壓力,而且可以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達到夏天散熱、冬天保溫的效果。
據估算,全國可用來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建筑資源約為1.2萬平方公里,可用來建設18億千瓦時的裝機容量,需要投資約12.2萬億元,市場潛力巨大。“但要想成功‘落地’,還需要政府的統籌規劃和引導。”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學技術司副司長韓愛興說。
業內人士指出,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模式,首先要有產權明晰的屋頂資源。
中國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劉紅維告訴記者,興業分布式太陽能發電系統造價在7元到8元每瓦,現在國家每度電補貼0.4元,投入產出算下來是有盈利的。但最大的問題是屋頂不好找,因為一個項目的回收周期通常在20年左右,如果期間業主產權發生變更,項目是否能延續就存在很大變數,這也是很多銀行不愿意貸款的重要原因。“興業遇到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共性。”袁睦然說。
劉紅維建議,用電需求大的東部沿海地方政府應將分布式光伏的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統一規劃,由政府統一協調落實屋頂或土地資源。此外,還可引入保險產品,分散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投資風險。設立光伏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金進入。
其次,誰投資的問題也需要有好的商業模式來保障。由于種種原因,嘉興模式復制起來仍有一定難度。業內人士認為,可以由建筑業主投資,也可以由第三方投資,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各地、各企業可以視情況而定,最后一致的方向是政府逐步退出,由市場主導,共同做大分布式光伏應用終端。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和各級政府有望推動住建部門設定強制標準,將迎來真正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