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支持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汽車等研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示范試點;同時,明確要求機關企事業單位要落實車輛更新中新能源汽車占比要求,加大對新增及更新公交車中新能源汽車比例的考核力度,對不達標地區要扣減燃油和運營補貼;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愈發提高,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召開彰顯出我國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決心。新能源汽車以動力電池的電能為動力,幾乎沒有廢氣排出,可見新能源汽車是環境保護的最佳選擇。而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上最為核心的部件之一,也是技術門檻最高、利潤最集中的部分。動力電池主流為鋰電池,2014年我國鋰電池的產業規模已經達到715億元,同比上漲了近15%,同時鋰電池的出貨量也增長了近11%,約為52.8億只。雖然我國動力電池在銷量、規模上有較大提升,但和國外電池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未來亟待解決三大問題。
生產技術和生產成本差距明顯
與日韓企業相比,我國電池企業在自動化和研發能力上都比較落后,這就導致我國電池在生產技術和生產成本方面處弱勢地位。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達到7.6萬輛,同比增幅達到2.5倍。新能源汽車的配套動力電池出現大量缺口,再加上動力電池行業壁壘較低,導致大批技術含量較低的電池企業投入生產,最后造成國內低端電池產能過剩、高端電池市場空白的局面。此外,技術含量較低的電池能量密度較低,這就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若生產同樣容量的電池,我國電池重量將超過日韓企電池重量,這又將影響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發展。
由于我國電池企業缺乏自主研發的產品,大多以進口采購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電池生產成本。一方面,我國在電池研發上面臨諸多挑戰,與日韓企業相比,我國電池企業缺乏先進材料、電池體系、電池及系統設計制造的核心知識產權,在關鍵零部件上還需依賴國外產品進口,零部件價格受制于國外企業;另一方面,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數量較多,但真正能夠進入整車廠供應鏈的只有少數企業,這就導致企業在電池規模化制造、生產上的成本大幅增加。
電池標準未統一
我國動力電池行業內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這使得電池缺乏通用性,無法達到標準化、規?;a,這無形之中增加了電池的生產成本,也加大了電池設計的工作量。而讓人最為擔憂的是,在電池標準未落實之前,每個電池的充放電性能指標等方面存在差異,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設備充電樁卻已經有大量進入者,這將導致充電樁呈現多元化和定制化特征。若未來發布電池新標準,那么將會有不少充電樁企業產品受到市場限制,這也會導致一定的資源浪費。
充電電池的多元化致使一些電池生產企業處于壟斷地位,讓整個電池生產行業缺乏有效競爭。某些生產特殊尺寸的電池生產企業與車企長期保持一對一供貨,導致車企不能靈活更換供貨商,無法降低采購成本。此外,若我國缺失電池的統一標準,那么我國或將引用國外電池標準,這意味著我國整個電池產業鏈將向國外傾斜,在裝備制造、電池成組、電池打包等環節上都要受制于國外標準,成為一個缺乏話語權的追隨者。
安全性屢遭質疑
截止到今年7月底,已發生三起新能源客車起火事件,并造成了一定的人員傷亡。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時期,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質量和安全性受到社會極大關注。一方面,電動汽車與燃油車一樣,要承受較高時速的撞擊,尤其是當電動車發生碰撞時,可能會導致電池正負極材料沖破隔膜,而剎車時能量快速回充至電池時,瞬間的超高速電流有可能導致電池短路,這將導致電動汽車起火甚至爆炸;另一方面,企業為了節省成本而忽略了電池的安全性,電池的安全設計成為事故頻發的另一重要原因。電池的安全性將會成為行業發展的至關因素,只有先確保了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才能開始擴大電動汽車的用途和定置用途,最終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