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能源汽車行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勢態,全年產銷分別為340471輛和331092輛,同比增長了3.3倍和3.4倍,2016年1-2月的產銷量又同比增長了1.7倍。從2012年的不足1萬輛,到2013年的2萬輛,2014年的7.4萬輛,再到2015年的34萬輛,其遞增速度讓人驚嘆。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58.32萬輛,全球占比已超過30%,已趕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儼然行業的“領潮者”。
新能源汽車規模呈現如此“井噴”之態勢,主要得益于中央領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在政策方面,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中央出臺的相關鼓勵和引導政策超過30項,涉及內容包括補貼、免稅、出行、限購、價格、用地、規劃、充電、電池等多方面,其扶持力度可謂全球之最。
國家政策的大力傾斜,無疑給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極大地刺激了全社會參與的熱情,從而將其推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現已提升到國家“十三五”重大戰略的高度,國家規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要超過500萬輛,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然而,與之配套的充電設施建設卻嚴重滯后,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已建充電樁數量為4.9萬個(較2014年增加1.8萬個,同比增長58%),但與車的比例約為11:1,而國家規定的標配是1:1,缺口很大,而這巨大的差值意味著充電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國家規劃到2020年,將新增充換電站1.2萬座,充電樁480萬個,以滿足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權威機構預測,我國充電樁市場已迎來發展高峰,2016年市場規模預計達400億元,到2020年預計突破1200億元。
面對如此大的“蛋糕”,各路資本自然不會坐等他人瓜分,都想在這場市場爭奪戰中搶占先機。隨著2014年國網公司對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的放開,一些知名國企和民企就紛紛開始涉足和布局了,如國網、南網、中石化、南瑞、許繼、普天、特銳德、富電科技、北汽、賽特康、星星充電等等,他們或是設備制造商,或是設備運營商,或是二者兼顧,都在積極搶占市場資源。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慶、河北、安徽等近20個省市出臺了充電設施建設管理方案和規劃,全國涉足充電樁的企業已超過300家,充電市場已呈現出一派如火如荼的繁榮景象。
而相比蒸蒸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我國電力產業的現狀可謂夕陽西下。據統計,經多年的快速發展,到2015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5.06億千瓦,總量已很大,而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減緩,需求疲軟,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為5.55萬億度,同比只增長0.5%,較2014年回落了3.3個百分點,增速為自1974年以來年度最低水平。
發電市場的低迷、電價的下調以及新電改引入的競價上網,無疑讓眾多的發電企業感覺到“陣陣寒意”,猶如遭遇“嚴冬”一般。其發展面臨的瓶頸已顯而易見,所以只有及早規劃和布局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誠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優化電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建立營銷網絡等等,這些都不失為有效的應對措施,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新電改打開了新的市場領域之門,其釋放的商業空間是巨大的。為此,打開和搶占新的售電市場完全是值得探索的一條新路。縱觀目前各行業的發展趨勢,一個全新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市場不失為發電跨界涉足和搶占的目標。
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充電量將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累計將達數千億度,隨著新電改工作的逐步推進,發電企業可采用大用戶直供或直接交易等方式在該領域先開始“試水”,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此外,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網絡不僅是能源變現的渠道,也是能源數據的導入端口,可最早實現網絡售電,為發電企業探索“互聯網+”模式積累經驗。因此,發電企業涉足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領域,即可搶占一部分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市場,又可進軍下游售電市場,還能控制能源互聯網數據端口,一舉三得,是極具戰略意義的。
隨著國際社會對能源和環保的日益重視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是大勢所趨,銳不可擋,其前景是非常光明的。隨著新電改工作的全面推進,盡早搶占電動汽車充電領域的售電市場,延伸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協同的發展模式,對發電企業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機遇彌足珍貴,稍縱即逝,為此發電企業應盡快涉足新能源汽車充電行業,盡早搶占一些市場,這樣將會為后續的發展創造不可估量的商機和空間。